您所在位置:新兴文明网文明创建城市建设 》正文
【安全教育】掌握心肺复苏 科学自救互救—— 新兴县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进城北社区活动
发布时间:2022-09-15 11:55:01.0
来源:新兴县中医院
浏览人数: 人
【字号:
背景颜色:

 

    为增强公众急救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开展自救互救行动,9月14日,新兴县卫健局牵头组织新兴县中医院仁心家园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走进新兴县祥利明珠三区,开展“掌握心肺复苏 科学自救互救”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活动由我院骨一科副主任万承俊主持,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践操作三大部分展开。

 

 

    本次培训活动共约6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参加。“急救是一门终身的技能……”在万医生激情澎湃的宣讲中,拉开了急救日活动的序幕。万医生以课件分享、互动交流、现场演示等多种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普及了应急救护的相关知识,并在现场利用教学模型以讲解及亲身示范的方式逐步解析了“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梗阻解除术”等技能各个操作步骤及细节,让社区干部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如何做一名救护员。


 

    同时万医生还邀请在场的同学上台现场动手学习实践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技能,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万医生对每一位操作的同学一一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和讲解,让同学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急救技能。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通过活动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意识、急救意识和水平,让大家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逃生避险、自救互救,降低伤害程度,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


 

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病突发、溺水、触电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供给心脑重要脏器血流和氧气。

 

学会心脏复苏,可能会救回一条人命!

    ①大量实践表明,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到50%,而超过这一时间,被救活的几率就很渺茫。

    ②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会下降7%-10%,这就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4分钟”。如果只打了120,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心肺复苏术是公认救命第一要术,它挽救的不仅是生命,更是许多家庭的希望。你,会急救吗?下面教你学会心肺复苏术,快快学起来吧。

 

七步教你学会心肺复苏术

 

        心跳呼吸突然停止时的表现:

 

    (1)意识突然丧失,患者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紫钳;

 

    (3)瞳孔散大;

 

    (4)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5)部分患者可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或有短暂抽搐,伴头眼偏斜,随即全身肌肉松弛。


 提示: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确保自己或他人已经拨打120急救电话。


 

简单易学的方法

1、检查意识

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问:“喂!你怎么啦?”

 

 

2、呼救

 呼唤他人,协助抢救;


  

3、检查颈动脉

颈动脉位于气管正中旁开2cm,触摸颈动脉不可两侧同时进行,也不能用力过大,时间5-10秒钟。

 

4、按压部位

在摸不到颈动脉后即开始做胸外按压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接的中点,患者应仰卧于硬板或地上,按压深度成人为5-6cm,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一120次。


5、按压方法

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不能冲击式的猛压;不能间断:掌根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不要前后摇摆。


 

6、放开气道

用举颌仰头法,即举下颌角,头后仰,使下颌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气道即打开; 


7、口对口人工呼吸

按压30下就做人工呼吸2次,吹气时要看到胸廓被吹起。持续按压直到医护人员到场救助为止。

 

特殊人群需注意

 

在心肺复苏中,我们称28天到1岁者为婴儿,1到8岁或1岁到青春体征出现之前者为儿童,对这些患者须采取特殊的急救方法:

 

    ①婴儿胸外按压的部位在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下缘,用中、食两个指头进行,每分钟100-120次,深度大约4CM或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②儿童心肺复苏可以采用单掌按压,按压深度大约5CM或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③老人的骨质脆弱,要尤其注意力度问题,在其胸廓能承受的范围内,应用力按压。

 

特殊情况需注意

 

    ①婴儿体型较小,应用嘴密封婴儿的口鼻,采用口对口鼻吹气。

 

    ②基于卫生或心理原因,人工呼吸时可用呼吸面罩或防护膜相隔,如果不愿意人工呼吸,也可单纯持续不间断胸外按压,也很有效。





 

【点击查看分页:  1  】
TOP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c) 中国共产党新兴县委员会宣传部,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承办:新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东云浮分公司  云浮市信息协会

备案序号:粤ICP备1901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