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记者在簕竹镇非雷村黄秀燕蘑菇场外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工人正在专注地培育平菇。经过交谈了解,记者得知他是非雷村的贫困户郑某华。
在交谈中,郑某华感慨道:“以前都是外出打工,去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那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后来经村委会介绍,才有了在蘑菇场这份稳定的工作,我的干劲儿更足了。”
非雷村党总支部原书记黄水荣告诉记者,疫情期间,镇党委、政府要求各村安排党员志愿者和帮扶责任人上门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并结合服务温氏股份上下游产业的“刚需”,引导温氏企业细化工作分工,按需组成“打疫苗小队、跑运输小队、铲鸡粪小队、抓肉鸡小队、替班小队等服务小分队,贫困户可根据自身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在不影响家庭生产生活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加入合适的队伍。
据了解,由于实现“家门口”就业,许多贫困户都选择留在了“服务小分队”,现已有17个贫困劳动力加入,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
记者在与该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交谈时得知,该镇通过定期走访、动态监测、对症帮扶探索出一套“防返贫”工作机制。帮扶责任人每个月对帮扶的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和思想状态等,确保贫困户的脱贫思想不偏差。
该镇云龙村钟某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的小孩煮饭时,失火不小心把厨房烧了,扶贫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刻到场评估,并商议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临时救助及争取北英基金会共13000元修缮其房屋,及时防止其因灾返贫。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为了防止“病根”变“穷根”,该镇在政策兜底基础上,还积极争取北英基金慈善会等社会资金解决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的兜底保障问题,确保不因病返贫。
榄根村委黄塘一组何伯曾因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治疗费用10051.71元),除合作医疗报销7563.43元费用外,剩余护理费、医疗器材等费用均争取了北英基金会专项基金等社会资金兜底解决,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据悉,该镇党委政府还因势利导,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落实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优先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推荐到温氏股份公司上下游企业、服务小分队以及公益岗位直接就业。目前,该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72人,其中参加务工有69人,有稳定就业68人,就业培训率100%。